p1, p2, p3


3.中西史學法之比較

-19/9/2016

理論上,近代史有足夠多之證據來印證文字歷史,不必再做什麽考古法證,可是,近代史涉及當下國際政治博奕,如何敍述及闡釋歷史對現時的政局形勢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响,爭取話語權(discourse power)便成為沒有硝煙的戰爭。

西方學者不是單一個體,具有知識份子良知和操守者確是不少,然而出鏡率高者卻每每是利益集團代理人;媒體更不用説,香港傳媒早已邊緣化,西方媒體亦然。現 在美國大選,熟悉美國政情人士便知誰是 pro-democratic,誰是 pro-republic,維基百科便有兩條敍述此情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dia_bias_in_the_United_St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s_media_and_American_politics

如果學者和傳媒在國內之內部事務可以歸邊,那如何能假設他們在國際事務上中立不倚,宣揚西方傳媒客觀的人士如果不是愚蠢,便是别有用心。

當然,西方學術界和傳媒中亦有良心人士,但有良心不等如沒有立場,他們從較中立客觀之角度説出這事實,也只能説是較為客觀,事實上,不同立場之學者和媒體 之存在,便足以確證他們同樣處身於政治光譜之某一位置,難言中立,而且不是傳統只有左中右二維度之雙向分佈 ,而是更多元和多向之全方位立體分佈。以無國界記者為例: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for freedom of information): https://rsf.org/en

他們有本身原則,每年對世界出版自由排名,中國排名低是意料中事(176/180),對那些把自由人權民主掛在口邊之民主大國亦毫不客氣,2016年英國 排38,美國41,法國45,差不多是西方民主國家中之榜末位置;西方之外,台灣51,香港69,南韓70,日本72,星加坡154,前十名是: 1.芬蘭,2. 荷蘭,3. 挪威,4. 丹麥,5. 紐西蘭,6. 哥斯達尼加,7. 瑞士,8. 瑞典,9. 愛爾蘭,10. 牙買加;一如老子道德經所言,都是小國寡民,位於地緣政治核心地帶之外。

Ref.: https://rsf.org/en/ranking

但是:
  1. 以自由民主為原則,不表示等如中立:相對保守主義者(conservatives)而言,他們是自由主義者(liberals),如何達致最大共同福祉(common good),不同意識形態之取向各自不同,自由和放任,民主和民粹中有很大之區間。
  2. 在實踐中出現事與願違之悖例:一般人理解之自由民主和管治質素或百姓福祉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
  3. 以徧概全之危險:他們之存在,往往被片面擴大為西方學術界和傳媒界都全是中立客觀之證據,然後將徧頗主觀言論強説成持平客觀。
今日時事便是明日的歷史,所以,要看治史和新聞報導是否中立客觀,判斷準則基本相同,再重看Gilbert J Garraghan 在著作《Methodolgy of History》中提出用來源批判法來判斷歷史資料的可靠性之6個提問:

1. 何時
2. 何地
3. 何人
4. 何來
5. 何樣
6. 何證

1 至5是內部批判 internal criticism,第6個是外部批判。能通過這6個批判才能確立為信史。然而理論是一回事,現實卻沒有那麽清晰明確,零碎片斷之資料難以還原全部事實, 所以西方歷史,經常是證明後,不久又因為新發現而被再否定,人類現有知識只是當時較為可靠之信念(belief for the time being),通過不斷之否定和修正而不斷接近 真理和事實。

然而,一些低層次之理解便傾向將所有暫時確立之知識當作永恒真理,當新證據出現時仍不願作出修正。兒童時期所吸收之知識便最容易看成絕對正確,所以小學及中學課程極為重要,稍一不慎,錯誤觀念便成為固有知識,可能要身受其害才明白過來。

以下是老樸用的準則:

1. 邏輯一致(internal consistency of logic):自相矛盾的邏輯是論辯的致命弱點,
2. 標準一致(single standard/single set of code):不奉行雙重標準,特别是涉及基本道德價值的問題。
3. 資訊之完整性(integrity/completeness of information): 不以偏概全

以部份事實,特别是有傾向性而選擇提供的部份事實其實比謊言為害更大。前文提到歷史解密時,便提到歷史的編寫方法很重要。舉個例子,下面一段文字,來自一位前大學講師之一篇專欄文章:

「200年西學東漸的歷史拷問,中國「千年變局」的現代化轉型這30多年進入一個新階段,可能和世界正處於又一個歷史十字路口。隨着政經金融軍事體積膨脹 和 物質力量上升,中國自我提升到形而上意念(ideas)與概念(conception)層面,自信滿滿,認為已摸索出「正確總結200年歷史正反經驗、結 合中西去蕪存菁、獨步古今中外、足為世法、貢獻人類」的「中國模式」,但美國、日本和東南亞以至歐洲現代化和現代文明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和台 灣),對中國愈來愈多質疑、憂慮和恐懼。亞洲似出現歐洲十八十九世紀之交「大中小群雄並起、以新實力重複舊時代的追趕和攔阻」的局面。」

其中用了很多學術名詞,他的文章一貫褒西方而貶華夏,是這位學者之典型論述,同文跟他開了個玩笑,略加改動如下:

「近半世紀對西方霸權的歷史拷問,西方「五百年變局」的「現代化」轉型,在這30多年進一個新階段,可能和世界正處於又一個歷史十字路口。隨着工業革命 後,政經金融軍事體積膨脹和物質力量上升,西方自我提升到形而上意念(ideas)與概念(conception)層面,自信滿滿,認為已摸索出「正確總 結人類 8000年歷史正反經驗、結合中西去蕪存菁、獨步古今中外、足為世法、貢獻人類」的「西方模式」,但亞、非、中東,拉丁美洲以至歐洲曾受西方殖民及侵略的 國家和地區,對西方愈來愈多質疑、憂慮和恐懼。世界似出現歐洲十八十九世紀之交「大中小群雄並起、以新實力重複舊時代的追趕和攔阻」的局面。」

只要將主體調換,論據略加調整或甚至不必改動,同樣言之成理,但批判對像便完全相反,意旨反轉; 其空洞,蒼白,主觀、片面及偏頗可想而知。此外,這位前講 師,愛動輒説英國制度比中國先進以千年計,回顧英倫三島歷史,英國主體民族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由羅馬奴隸解放後至公元十世紀初在英格蘭建成民族國家至今才一 千年,開始還是典型之部落式組織,和原住民爭奪土地資源,石中神劍中之亞瑟王是現在嚷着要獨立脱英之蘇格蘭人,而且是無法印證之神話,經歷多個皇朝之暴力 交接,內戰不斷,也曾被外族如維京人入侵統治,一直奉行君主制,公元十三世紀(1215)英王約翰在脅迫下製訂大憲章( Magna Carta (the Great Charter)) ,隨後即宣佈無效,經歷所謂諸侯戰爭,十年後才能將部份條款落實為法律,貴族和君主開始分享權力,由此有較系統性之典章制度,以界定社會頂層權力和利益之 分配,農民仍是半奴隸;英文要至沙士比亞(1564-1616)時才初步達至統一和規範化,英國文化才算有可靠載體;西元17世紀(1603)盎格魯撒克遜人始統一英倫 三島,中間(1649)被克倫威爾推翻,1688年光榮革命成功,1707年才合併為大北列顛聯合王國,由此英國之現代國家模式和英國文化才開始 成型,18世紀工業革命時倫敦人口才十多二十萬,物質條件惡劣,疫症橫行,同期中國人口達百萬之城市林立,市政府文武官架構完備,英國被確認為世界霸主和日不 落帝國是19世紀初,惟仍是君主立憲政制,而美國已獨立並以嶄新模式發展建設,英國在稱霸時,現代模式之議會和多黨制度在美國尚在摸索階段,買賣黑奴仍然 合法,第一次政黨輪換即發生南北內戰。不計已湮沒之古文明,甚至不計夏朝,由商代開始直至啟蒙時代,中國文明和歐洲之西方文明相比,在典章制度文教法治都 領先西方;西方人追認之古希臘文明,城邦雅典人口連奴隸及外來人不過十萬多,公民二萬多,其文明內涵之真確性還在考證,且能斷言是奴隸社會,強行將現代西 方政制套進雅典來印證西方文化先進不是附會也實在牽強,不過是憑話語權來掩蓋雙重標準。

比較中西文化長短,宋明理學如何導致中國儒學迂腐,元清兩朝之種族政策如何令人才不得其用,滿清管治層之無知短視如何導致民智低落,民初時各地軍閥如何內 鬥自利,西方如何用三百年追趕、二百年超越;大可以理性客觀討論,以事論事,從中學習,加以改善;但這位講師之千年差距是歪曲歷史,滿紙是虛無概念,毫無 實證,時空錯亂,更似講述平行宇宙中之科幻歷史小説,聽他講課之學生如果不加思考查證照單全收,那便恍如將三國演義當解密後之正史般接收。

前文提到電台節目講者提出用作歷史解密之年份,表面上比引述之文章實在,有事實及時序,然而卻有提供不完整訊息之嫌。對香港歷史軌跡有重大意義之年份,還 有更多,往後回數,還有:1956,1949,1945,1942,1937,1918,1911年,清末民初,國人恨鐵不成鋼,流行清算老祖宗,大部份 罵得有理,其後漸成潮流,一騎百踩,已成陳腔濫調,再不計是非曲直。相反對西方文化,卻百般幻想,將一切美好願景投射到這個符號上,根本沒有查證,成了現 代的神話。

當年新亞院長錢穆先生便不以為然,認為中國文化和文明一直不輸西方,且有不少曾為西方所借鑑學習,華夏文化中一直有硬骨頭如文天祥正氣歌所列舉的眾多人 物,而這些人中著名者多為史官和諫官,史官出現又先於諫官,宋以後形成的士人,已成為一個佔據道德高地的族群,皇帝也顧忌三分。西方要到啟蒙時代才由教士 和貴族中分解出一批獨立於皇室貴族之知識份子。六七十年代時,自己也覺錢老觀點難以令人信服。錢老的歷史觀,亦無法見容於港英政府,在中文大學被冷落架 空,晚年唯有赴台灣定居。想不到半世紀後,書本知識或人生閲歷漸增,才感覺錢先生所言並非毫無依據。

今日之才子、名嘴、傳媒人、大學教授、政壇貴冑、青年才俊,人人把老祖宗文化數落得一文不值,棄如敝屣,别人卻暗中珍如重之,如獲至寶。日本歷來便不斷收集大量中 國古籍,不少在中國已是絕版典籍。收藏之餘亦詳細研究發展,漢藥便是其中最具成果之範疇。歐洲漢學原來一度興盛,儒釋道思想對啟蒙運運動影響深遠,出於政 治原因,這段歷史成為不成文禁忌,一些西方學者偶然得知,深入探討後,不能自已,窮一身精力研究,著名英國學者如李約瑟,不大為人知者如瑞典藏書家羅聞達 (Björn Löwendahl, 1941 - 24/8/2013)。 戰後至本世紀初共收藏15世紀至19世紀漢學(Sinology)的西文譯本,包括天文,地理,科學,工藝,歷史,宗教,習俗,服飾和語言等的著作共千五 種。這套羅氏藏書是世界其中一套最大之漢學藏書,另一套《莫里循文库》則藏於日本,但大部份珍貴搖籃本則藏於劍牛等知名大學。説到羅氏藏書,是因為擁有 人羅聞達先生在離世前決定將整套藏書以半贈半送價錢轉讓給上海圖書館,為這段歷史補回一章。

西方人為光宗耀祖,費盡心機,從希臘數以百計城邦中找到雅典,再從一個雅典這樣只有人口只有十萬多之奴隸社會,把萬多個貴族之精英議政體制抽離出來 作為民主之源範式。而我們卻以罵祖宗為樂和為榮。更可惜是今天課程仍大部份沿用港英時代之課綱,內容取捨和立場基本未變,教育局不作為外,一些課程更強化 英人觀點,完全偏向西方人文立場,説是多元文化而實質是單元文化之思維。

- 完 -

p1, p2, p3